研究了双相不锈钢00Cr18Ni5Mo3Si2(18-5Mo)与Q235A(碳钢)复合板的焊接。当采用碳素结构钢焊接材料来焊接基层Q235A钢时,在与复层18-5Mo双相不锈钢的复合界面处,由于18-5Mo钢的熔化,使焊缝金属中合金元素增加,从而出现贝氏体或马氏体组织,使焊缝金属的塑、韧性下降,还可能导致产生焊接裂纹。当采用与复层18-5Mo钢化学成分相近的焊接材料来焊接双相不锈钢时,在与基层Q235A钢的复合界面处,由于Q235A钢的熔化,使焊缝金属中合金元素减少,也会出现贝氏体或马氏体组织,使焊缝金属的塑、韧性下降,也可能同样会导致产生焊接裂纹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,在基层和复层的界面处焊接时,如何选择焊接材料就是一个重要问题。通常可以采用高合金钢焊接材料焊接一个过渡层,以避免基层和复层的直接焊接。并要求过渡层与基层或复层焊接时,不会出现马氏体组织。
对双相不锈钢焊缝金属有决定影响的是δ铁素体和奥氏体所占的比例。由于双相不锈钢的固溶处理在1020~1100℃,能够达到平衡状态,所以,δ铁素体和奥氏体所占的比例主要取决于铁素体形成元素Cr、Mo、Si等(或者说铬当量Cr
eq)和奥氏体形成元素Ni、C、N等(或者说镍当量Ni
eq)所占的比例。由于碳含量只有w
C0.02%~0.04%,其作用很小。
在钢的生产中,也是主要靠调整化学成分来调节其相组成,使之达到δ铁素体/奥氏体≈1。
为了提高抗腐蚀能力,在钢中加入加入w
Mo3%的Mo及强奥氏体形成元素N。实际上,N在双相不锈钢的焊接中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目前广泛使用的22Cr5.5Ni3Mo钢中,其平均N含量为w
N0.14%。为了计算N同Ni相比较的奥氏体化效果,含N钢的Espy公式为:
.jpg)
由于电弧焊加热速度和冷却速度都很快,热影响区在加热时的奥氏体转变为δ铁素体及冷却时δ铁素体转变为奥氏体都将延迟。图6-39所示为化学成分及冷却速度对二次δ→γ转变的开始时间影响。图中给出了三种N和Ni不同含量的合金由δ向γ开始转变的曲线,三种在1350℃时停留5s的合金进行铁素体化。一般情况下,焊接时的冷却速度在a和b两条曲线之间。从这些曲线可以得到对δ向γ转变起决定性作用的由1200℃冷却到800℃的冷却时间T
12/8。图的下部给出了焊缝金属在室温时的铁素体含量。合金1为22Cr5.5Ni3Mo钢,没有添加N,其铁素体含量最高。焊接时的冷却速度高时(如a曲线),焊缝金属在室温时的铁素体含量超过了80%。焊缝金属中添加w
N0.15%的N,相当于增加了w
Ni3%的Ni,提高了δ向γ转变的开始温度,产生了良好效果。使得焊缝金属冷却到室温时的铁素体含量降低,而奥氏体含量则升高。合金3为w
Ni9%的Ni和w
Ni0.15%的N,根据Espy公式,Ni
eq约为12(只计算Ni和N),其铁素体含量最低。Ni和N可以大大削弱冷却速度对铁素体含量的影响(比如图6-39中的曲线1和3)。Ni和N的另一个有利作用是在多层焊中发生的,即随着δ-γ转变温度的提高,前道焊缝金属中被后道焊道重新加热到1000℃的区域的金属得到了退火的效果,一部分过冷度大的铁素体重新转变为奥氏体。N的另一个作用是在焊缝金属及与其紧邻的热影响区高温区,由于促使δ→γ转变温度的提高而使得晶粒长大的时间缩短,使晶粒长大得以缓解。因此,N可以阻止δ铁素体的晶粒长大。
双相不锈钢及其焊缝金属通常都含有作为合金元素的N,但焊缝金属中的Ni要比母材高一些,要达到w
Ni8%~9%,从而使得焊缝金属中的δ铁素体含量稳定在30%~40%。由于在多层焊中,前道焊缝金属中被后道焊道重新加热,使得一部分过冷铁素体又转变为奥氏体,所以,与单道焊相比,多道焊焊缝金属中的铁素体要少10%左右。
有数据表明,当焊缝金属中的铁素体含量超过70%时,氢致冷裂纹敏感性增加,所以,应避免高氢的焊接材料、焊接方法及焊接条件。用不加填充材料的方法焊接低氮的双相不锈钢时,为了增加焊缝金属中的氮含量,可以在保护气中加入少量氮。
双相不锈钢及其焊缝金属中的δ铁素体含量的测定,可以用金相法或磁性法进行。但在高铁素体含量下误差较大,可达10%左右。
双相不锈钢通常比奥氏体不锈钢(如17Crl2Ni2.5MoL的316L钢)有更高的抗腐蚀能力,尤其是抗点腐蚀、缝隙腐蚀及应力腐蚀开裂能力。用氮来对双相不锈钢及其焊缝金属进行合金化,可提高抗点腐蚀能力。
焊接接头中δ铁素体含量超过60%时,一方面,会对抗点腐蚀能力有不利影响,这是由于过多的δ铁素体会使铁素体和奥氏体的不均匀性增加;另一方面,是用大线能量焊接薄钢板时,会在热影响区高温区形成粗大晶粒。这两种情况,只在冷却速度非常缓慢时才发生。如果冷却速度过于缓慢,氮化铬甚至于Chi相也会在800℃左右析出,使得韧性和抗腐蚀能力下降。富镍焊缝金属中不会出现这些析出物。为了避免在焊接热影响区高温区出现这些析出物,必须控制焊后的冷却速度,冷却时间T
12/8不应小于20s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