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/11/1 10:34:18
来源:
51网络采购 点击:274次
内容摘要:11月1日国内钢材市场资讯要闻简报
1.需求不佳钢市去库存化困难。
市场资金面的紧缩程度可以说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峰,进入第四季度,资金面将更加紧张。面对向银行还款和向钢厂打款的双重压力,经销商只得快速消化库存、回笼资金。在资金面整体偏紧的影响下,下游企业和中间经销商的备货热情受到较大打击,进而从根本上抑制了库存的过快下降。而且,目前只有个别商家出现停产检修现象,大部分钢厂仍然维持正常开工状态。
为加快消耗前期高价原料库存,短期来看甚至会出现部分钢厂加大生产力度的冲动。随着冬季来临,天气转冷,北方地区库存将大幅增加,随着资源南下,库存压力也将向南方蔓延,国内钢材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。目前在钢企生产强度难以大幅下降的情况下,预计10月份钢材库存仍将继续上升。10月后半程钢价仍将处于旺季不旺的尴尬处境,钢价将以震荡筑底走势为主,国内钢市仍将面临艰难的去库存化过程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经过9月份和10月前期的快速下跌之后,目前国内建筑钢材价格已处于低价位运行区间,后期市场风险已明显降低,一旦市场心态好转,阶段性反弹仍然可期。
2.跌势之中藏商机,不景气中也赚钱。
“商机”和“赚钱”,都蕴藏在市场价格震荡动波动中。这是因为越是在市场震荡波动的时候,越是迫使自己去用心研究市场,收集信息,了解行情,推销产品,“肯推必有销,巧推就有效”。比如,在钢材市场价格处于跌势阶段,一些贸易商对当时的“跌势”进行深层次的研究,分析是人为的炒作引起价格的震荡波动,还是由于供需关系变化促使价格的快速下滑,从而预测后市的走势,最终作出附合市场实际的判断,然后对市场进行细分,对那些不被看好的产品,毅然决然退出市场,而是经营后市看好的产品,不在一棵树上吊死。
3.出货减压成钢贸商第一选择。
据监测,在最近一周内,国内钢市继续下跌,但跌幅有所收缩。从市场的总体情况来看,由于天气转凉,钢市已经逐渐步入需求的淡季,清淡的成交难以对目前的市场产生有力的支撑。此外,由于临近月底,商家的资金压力依旧较大,受此影响,市场上的报价总体仍在下跌,部分商家抛货套现意愿依旧较强。在总体弱势中,各钢材品种的表现还稍有不同,其中中板的下跌最为明显,其吨价跌幅达90元,建筑钢与冷轧产品的跌幅在60至70元,前期跌幅最大的热轧产品的价格则有止跌企稳的迹象。据分析,国内建筑钢价格继续下跌,幅度有所减小。
市场内的人士反映,受制于整体库存压力较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,终端采购商和中间商的观望氛围仍显浓厚,市场总体十分平淡。临近月底,需求面较为'薄弱',对后市的预期普遍较差,不少商家的套现需求增强,'目前拉涨不利于市场迅速回笼资金',短期内的主流必然是观望出货。钢贸商的心态总体偏于谨慎,一心想着如何尽量降低风险。在这个总背景下,有些商家相对悲观,认为近期铁矿石价格跌幅非常大,11月、12月资金面大幅松动的可能性也不大,随着冬季的到来,北材南下压力仍存,短期钢价出现实质性反弹的可能性不大;而一些相对乐观的商家认为,近期钢厂检修力度正在加大,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也有一定的积极信号,钢市或许也会随之有所调整。
4.保障房开工滞缓,钢价难振。
10月份以来的国内建筑钢市开始“暴跌”,大多数市场吨钢的单月跌幅均超过了300元,北方、西部地区的部分市场跌幅更是超过600元。据中联钢统计,自9月份以来,国内钢材部分基础品种重点市场累计跌幅超过15%,如北京二级螺纹累计跌幅一度达到920元。钢价的持续下跌,已经影响钢企开启新一轮停产检修。据中钢协统计,10月中旬其重点企业粗钢产量为1558万吨,全国估算值为1799.7万吨,日产量分别为158.5万吨和179.98万吨。日产量分别较10月上旬快报数据下降4.8%和6.9%。而10月上旬日产量分别下降3.3%和2.9%。钢价下跌主因是需求不振。此前业内对保障房寄予厚望,但开工滞缓的保障房带来的钢材需求不如预期;另一方面,房地产受到严厉调控,而汽车、家电等行业也告别了去年火爆的市场形势,钢材需求减少,加之“适度收紧”的财政货币政策,让大量钢贸商现金趋紧,为了保住资金链,不得不将手中钢材以低于成本进价的低价抛售。钢企也面临着下游钢贸商延迟付款、推迟订单或减少订货的困境。不过在上周中,钢价出现过回暖迹象。但金银岛钢铁分析师金雪丽认为,即便上周出现了短暂反弹,也只是昙花一现,因为现已进入十月中下旬,钢市马上就要进入传统的“寒冬”,“按照往年惯例,我们得知此后终端需求只会每况愈下,后期需求将处于"冬眠"状态。”分析师业内人士则认为:钢价还将持续探底,“接近底部,但并未真正见底”。目前钢价跌幅在16%左右,而矿石的跌幅在30%左右,由此看来,钢价仍有下跌空间。
(责任编辑:admin)欢迎转载,转载请说明来处
51网络采购(http://www.51wlcg.com)